按语:学党史,知校史,汲取奋进力量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要以此为契机,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”拥有124年办学历史的淄博六中,就是一座红色资源的宝库,一百年来,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,学校与历史同浮沉,与时代共脉动,涌现出了一批批为国为民的热血师生,谱写了一曲曲鼓舞人心的红色赞歌。六中的红色基因早已融汇入骨血,洋溢于血脉。3月30日,学校推出“红色校史展播”,让我们把学校的故事讲给您听,共同追寻过往的红色岁月与印记。
2020年6月23日,北斗第55颗,
也是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
发射成功!
正式宣告中国第一“ 巨星天团 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。
然而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
“北斗”有着一支
80后、90后为主力的团队,
平均年龄才只有31岁,
这其中,就有我们高98级校友康成斌!
今天,让我们走进青年杰出校友代表康成斌
“康成斌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主任设计师,淄博六中高1998级10班校友,1998年8月—2001年7月就读于淄博六中,在校期间担任班长,曾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,200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。2018年5月3日,央视新闻“新时代·新青年”专栏以“康成斌团队:中国青年人的世界北斗梦”为题,报道了康成斌及其团队。”
中国青年的世界北斗梦
北斗导航建设时,欧美等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,所以,中国的地面站,在境外很难建立。为了能够突破这个难题,北斗团队年轻的80后们站了出来:“不让我们在境外建?我们还就真不在境外建了!我们有更大胆的想法:星间链路!”。星间链路就是让卫星与卫星之间,建立起稳定的链接,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,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的领空,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!由此,星间链路技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对北斗实现全球组网至关重要。
在方案确立的关键阶段,当时只有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某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。然而,要在太空七万公里之间两颗卫星实现建链、通信功能、测距精度达到厘米量级,这个难度可想而知。
只有29岁的康成斌,提出了一个要求:做一颗模拟的卫星去进行测试验证。令他非常惊喜的是,领导不仅同意建造了这颗模拟卫星,更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,让这支青年科研团队放手去干,历时五年攻关,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。最终,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三号“太空兄弟手拉手”,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,还将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!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!测量精度甚至高于GPS!年轻的北斗团队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满意的答卷!
(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第17颗北斗卫星)
2015年,北斗系统里程碑的一年,随着搭载着星间链路技术的第17颗北斗卫星升空,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开始向全球运行拓展。运行星间链路的卫星CPU,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“龙芯”!这宣告我们把外国人的芯片,当成自己卫星“大脑”的时代,已经结束了!从这颗卫星开始,我们北斗卫星的所有核心部件,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中国创造”!2018年5月,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,康成斌非常骄傲地说: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,已经实现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单机部件100%国产化!
康成斌,以及所有的北斗人,目标都非常明确,在2020年,中国北斗超过美国GPS,为全球提供一流的导航服务。30万人,接力奋斗26年,今天,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,55颗北斗星耀全球!
康成斌真正将奋斗、青春理想融入到了
国家民族发展事业中
完美诠释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
母校师生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
希望更多学子以他为榜样,树立远大理想
立志报效祖国,接过接力棒
继续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!
|